這就好比原史上的劉皇叔暫時依附曹老闆。
曹老闆難道看不出他胸間暗藏大業,懷有兼并天下的心思嗎?
他自然是能夠看出來的。
但為何後續還要啟用其東進徐州阻擊袁術的北歸呢?
這就是因為劉備的能力極其優秀,若不用實屬可惜!
現在對於袁耀來說,眼前的孫策就是此理。
用之,則忌憚其不知何時便擁兵自重,自立一方。
不用,則表示要一直將之雪藏,完全放棄他的一身卓絕才能。
一語而落。
面對着袁耀的考教,孫策一時也是絲毫不慌,面上依然是意氣風發之狀,臉露出暢快的笑容,只是經過短暫的思索,以組織語言。
隨後,便高聲回應着:
「啟稟公子,從現階段的局勢來看,天下格局已經是越發明朗,逐漸進入了強敵環視,割據各州郡的局面。」
「關西方面雄踞關中平原的西涼軍政權,現據說已經徹底陷入到分裂的結局,以李傕、樊稠,郭汜為首的三方勢力相互據有一方,誰也不服誰。」
「而其餘各部西涼軍,先後依附於三家的附庸。」
「依策看,西涼軍合則無敵,分則必敗,或許不出數載,獨屬於西涼軍的威風將會逐漸過去,掀不起太大的浪花。」
「故而,策覺得西面戰局公子不必太過擔憂,無法影響到我軍。」
一席洋洋洒洒的分析下,孫策思慮周全的說着。
頓時之間,便令袁耀拍案叫絕!
不得不說,孫策如今展現而出的個人能力當真是詮釋了「什麼才是真正的亂世主君。」
從這點就能夠看出,原史上孫策東渡長江征討江東六郡時,為何會從者雲集,前往投奔之甚多了。
多少英雄豪傑不願意追隨這樣的君主,開拓江山呢?
別說其餘豪傑了,縱然是此刻袁耀聽聞了他的一席話語,都不由熱血沸騰起來了。
但孫策的分析到此處才剛剛開始。
語氣頓了頓,他繼續沉吟道:
「接下來河北方面的戰事,據現今情報,尚且還是公子的大伯與幽燕公孫瓚相互對壘,雙方互有勝負,但總體來說,還是公孫瓚略佔上風。」
「不過河北雙雄的對峙,一時也難以判斷最終歸屬,故而暫不做判斷。」
一言落罷。
孫策隨即說着:「故而,策以為當今局勢最容易能夠影響到我軍的,是中原戰局。」
「現在據有兗州的兗州牧曹操率部東征徐州,連下十餘城,兵圍郯城,令徐州刺史陶謙只得暗自在城內苦稱,毫無絲毫的反擊餘力。」
「所以,若不出所料,未來在逐鹿中原時,爭奪中原諸州郡時,曹操將會是我軍最為強勁的對手。」
一語落的。
袁耀連連點頭表示附和,孫策之言的確太過正確。
熟知歷史的袁耀自然知曉,未來中原戰場將會是曹老闆的個人秀,由其兼并眾諸侯后全據各州郡。
而現今己方雄踞江淮地區,未來北伐路線必然會是中原。
所以說,袁氏與曹操間的勢力早晚必有一戰。
而此戰亦將影響到中原諸州的走向。
瞧著孫策的一番番分析,袁耀對他遠見卓識已經是有了深刻體會。
因為,孫策完全是憑藉的見識幾乎得出了與原史上眾諸侯勢力的走向。
這一點來看,袁耀是敬佩的。
這也由此證明了孫策的能力是多麼的強盛。
故此,對於究竟是否啟用孫策,袁耀亦還在抉擇當中。
不過接下來,他繼續說着:「阿策,你之前言希望我軍收復廬江郡,全據江北地區后便率主力渡江東征江東六郡。」
「待我軍全據揚州以後,汝覺得是舉揚州之眾北伐中原,還是繼續向西繼續逆江而上征討荊襄地區呢?」
話音落下,袁耀繼續對孫策出難題道。
對於這一點,孫策也並未刻意隱藏自己的鋒芒。
他此刻是迫切的希望能夠得到袁氏的任用,執掌兵權立下戰功,好憑藉功勛要回其父的舊部。
在他的思維里,得表現出自己的個人能力,令袁氏不得不任用他方才是正道。
若刻意表現差勁,那豈不是正好給了雪藏他的借口?
權衡利弊一番,孫策心底打着的算盤還是挺精明的。
聞言,孫策稍作沉思,遂道:
「公子,若以私心而論,其實策是希望將主力重心放在征討荊襄地區,因為家父戰死襄陽城下,兇手黃祖以及劉表皆是我孫家死敵。」
「策時時刻刻無不心懷着手刃仇敵的想法。」
「若公子在平定江東六郡以後,能夠率主力平討荊襄諸郡,為策復仇的話,那策將感激不盡。」
話音落下,孫策隨即語氣稍作停頓,方才面露嚴肅之色,鄭重道:
「但從大局上來說,策不希望公子將主要目標放在攻略荊襄諸地上。」
「因為,在策看來,佔據長江中下游地區不如從壽春、汝南集結主力北伐,攻略中原諸州,以逐鹿中原。」
「只要能夠克複中原,則王霸之業旦夕之間可成!」
「至於荊襄諸郡,一支偏師足以平定。」
一席席話落,孫策緩緩提出了自身的見解。
這一席話音落下,袁耀頓時之間不由面露震驚之色,這當真是孫策嗎?
他出此難題與孫策,也是想藉機觀察一番他的動向。
在逐鹿中原,成王霸之業與攻略荊襄諸郡,以報復仇相比,究竟孰輕孰重。
但他卻未想到,孫策的大志如此堅固。
復仇與大業相比,顯然後者大於前者。
至少對於孫策來說是如此。
「阿策,你能如此客觀公正的分析天下大局,此等胸懷令耀佩服。」
袁耀一席讚揚之語,令孫策輕笑一番,隨即又頓時間恢復了平靜,沉聲道:
「公子過譽了!」
「在策眼裏,復仇與大業都同等重要,之所以會附議先一力逐鹿中原,自然也是有原因的。」
「因為,只要中原諸州能夠大定,那兼并荊襄地區,懲治兇手,以報復仇豈不是輕而易舉乎?」
一語落的,孫策輕聲說着。
在他看來,報復仇與大業壓根不衝突。
待自身實力無比強盛后,想復仇不是很輕鬆的事?
所謂「君子報仇,十年不晚。」
孫策現今間已是將這股恨意、怒火漸漸積攢在心底,只等合適的時機時,將會瞬間爆發而出。
反之,若實力不濟,縱然強行攻略荊襄之地,又能如何?
破不了州郡,又如何懲治兇手?
不過這番思索是埋藏在孫策內心的,並未向袁耀展露而出。
對於展露自身實力來說,孫策還是極其有分寸的。
他只是將自身的個人能力以及胸懷大志方面坦誠而出,但關乎到作為主君的決策以及城府,卻是絲毫未坦露。
簡而言之,就是展現的是將略方面的能力。
至於自立一事,他還是向袁耀隱瞞的。
只不過,他卻並不知曉袁耀實際上一直都在試探他罷了,他的動機歷史書上都早有記載呢。
「好啊,阿策既有如此想法,待耀再度用兵時,不知可否屈尊為我副將,輔助於我?」
沉思半響,袁耀沉聲相問著。
對於他來說,將孫策拽在身邊總比放養好。
主要還是,袁耀還是心下擔憂啊……
深怕孫策又如原史上那般獻祭破石頭換取兵將,從而脫離袁氏的歸屬。
他不希望孫策自立,從而給自己增添麻煩。
江東六郡在分裂,各自為政的基礎下,是極為容易能夠平定的。
但如若在孫策的整合以後,那再想憑藉硬實力攻取,將會難上加難。
一時之間,袁耀、孫策這年紀相仿的二人,經過這短暫的對峙以後,卻也各自暗懷其餘心思。
「承蒙公子厚愛,策願為副將。」
原本以為孫策會婉拒的,但現在瞧著其答應得如此爽快,反而令袁耀有些面露附議之色,反應不及。
……
關中。
西都,長安。
車騎將軍府。
府中,此刻李傕依舊在繼續與賈詡暗自密謀著天下時局。